Hi,我是2025届产品设计系生活设计工作室的明泓池。我的毕业设计《花伴》是一款基于月经搭子陪伴的健康管理APP ,通过情感化设计以及游戏化交互的方式,使其更加温暖、互动、有趣。
契机:从个人困扰出发
其实我一直以来都会被月经困扰 ,我有经前综合征,并且来月经时会痛经,有时候也会因为压力和饮食而月经紊乱。所以我也坚持使用着记录月经的APP,试图通过数据了解自己的身体节奏,找到某种“掌控感”。但在记录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工具确实能告诉我大概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结束,却无法真正回应我在月经期间的疼痛、情绪波动和孤独感。数据被收集了,但好像没人真正理解发生了什么。我开始思考,如果月经管理不只是数据收集,而是一种柔软、持续的陪伴,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记录可以触发关怀、任务变成一种轻柔的提醒、而不是负担,会发生什么?
背景:月经记录工具很“准”,但不够“暖”
随着Z世代对身心健康关注的提升,女性健康类APP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我们也看到问题:
- 市面上主流的APP仍以“记录+预测”为主,缺乏对情绪、疼痛、调理的深度支持;
- 用户长期活跃率偏低,记录中断现象普遍;
- 缺少人际连接,使用者往往是在“与数据独自对话”。
而与此同时,Z世代中“搭子文化”正在兴起。从“健身搭子”“减肥搭子”到“早起打卡搭子”,人们开始通过互相陪伴、互相监督来坚持某件事。我思考是否可以将这种“轻社交”机制引入到月经健康管理中,让记录不再是一个人的坚持?是否可以让记录和改善月经状况这件事,变得柔软、有趣、有温度?
过程:从共鸣出发,把关照变成体验
最初的起点,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疑问:为什么每次月经都这么难熬,却没有一个工具,能真正陪我一起走过?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做问卷,听她们讲自己的经期经历。慢慢地我发现,原来我并不孤单。很多女生都提到,她们在那几天格外渴望被理解、被照顾,但大多数月经类APP,只是让人一个人对着冷冰冰的数字,把身体的不适默默填进表格,最终还是孤独地承受。
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这些难以言说的情绪,转化为温柔可见的体验:如果每一次记录都能换来一滴水,那这滴水就能慢慢养成一朵花;如果有另一个人,刚好也在经历经期的低谷,是不是可以互相陪伴、互相鼓励,一起坚持下去?
我以“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开始构建这个项目的路径。从用户访谈、问卷调研,到整理信息架构、打磨界面,再到高保真原型测试,这不仅是一套设计的流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共情练习。
调研中我总结出三大典型痛点:
- 情绪无法被回应,只像是在“填数据表”;
- 缺乏调理建议,不知道该怎么缓解疼痛或调整状态;
- 很难坚持记录,初期积极打卡,但没多久就放弃了。
这些声音变成了我设计的起点,我希望它们被听见,也希望用户能在“花伴”中感受到更柔软的关怀。它不只是一个记录工具,而是一种轻盈、持续、有陪伴感的月经管理方式。
核心设计产出:温柔记录 + 游戏激励 + 搭子陪伴


我设计的“花伴”是一款结合“健康管理 + 搭子互动 + 游戏化激励”的APP,其核心体验逻辑为:
搭子互动机制|与另一个人一起养花
通过匹配系统找到周期相近、症状相似的搭子,一起完成每日调理任务。

搭子之间可以交换花朵、留言鼓励、互相提示浇水打卡,建立轻社交联结。

周期记录|轻量化操作,降低使用门槛
参考记账APP的“快捷选择+智能补全”,用户可一键记录疼痛、情绪、睡眠等状态。记录后可触发相应任务建议。

智能调理推荐与游戏化视觉反馈|可视化你的坚持
根据记录的症状可以生成当日的调理任务,包含运动、饮食、情绪疏导、饮食调理等。完成任务则可以给花朵养料。每个周期就是一次“花朵养成”。完成任务“养护能量”,推动花从花苞到盛开,最后生成独属周期的花卡。


数据反馈与周期总结
系统将生成周期趋势图,结合身体状态,给予个性化的调理建议。

感悟:温柔是有力量的,陪伴也是一种疗愈
这个项目对我而言,从来不只是一次设计训练,更像是一段深刻的自我疗愈旅程。过去的我,也常常因为经期不适而感到无助和脆弱,有时候甚至选择忽视它,不去记录、不去面对。可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第一次试着用设计去回应内心的声音,用温柔的语言表达那些原本说不出口的困扰。原来设计也能成为一种理解与陪伴的方式。
我始终相信,设计不只是用来“解决问题”,它也可以传递温度,成为一种让人感到被看见、被理解的力量。就像“花伴”一样,哪怕只是默默陪着你,也足够美好。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由衷地感谢老赵。在面对一个高度情绪化、与女性身体经验密切相关的课题时,赵老师作为一位男性,依然始终以开放与尊重的姿态积极了解经期中女性可能面临的各种困扰,并在我每次思路受阻时,耐心地帮助我梳理逻辑、明确方向。他的支持与引导,是我能够坚持并不断推进这一设计的关键动力。同时,我也非常感谢在毕设展现场前来参观并留下反馈的姐姐妹妹们。你们的理解、共鸣与建议让我感受到设计被看见、被回应的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这件事值得被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