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驿站

温济辉

一、背景

线下调研相关介绍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访谈、问卷和观察三种方法。通过与数字游民、自由职业者和本地创业者的深度交流,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真实痛点与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我们收集到更广泛的数据,尤其是关于空间使用频率、价格接受度和功能偏好的信息;而在咖啡厅、联合办公空间等场所的观察,则让我们直观记录了他们的日常习惯和空间使用方式。此外,我们还参考了一些现有的共享办公与数字游民社区案例,为后续设计提供借鉴。综合这些调研结果,我们发现数字游民最看重的是:稳定高效的网络与设备支持、灵活自由的住宿和工位选择、温暖的社交氛围以及多元的餐饮与配套设施。

对潮流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给“潮流”一个新的定义。对数字游民而言,潮流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时尚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它代表着自由与灵活的工作方式,跨地域的生活体验,以及在流动中追寻归属的渴望。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炫酷的表象,而是科技带来的便捷,以及社区所能赋予的稳定与温暖。对我们来说,潮流,就是在流动中找到稳定,在自由中找到归属

二、生活方式与目标人群

生活方式的介绍

我们最终专注的生活方式,是数字游民式的“移动归属感”。这不仅仅是远程办公或四处旅行,而是一种在不断流动的城市与国度间,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温暖和高效的方式。它强调三个核心:

  1. 自由 ——随时随地选择办公地点和生活节奏;
  2. 便利 ——在一个社区或平台上,就能满足住宿、办公、社交、餐饮、设备租赁等需求;
  3. 归属 ——即便身处异地,也能在共享空间和线上社区中找到认同感和情感连接。
    这种生活方式,既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灵活与多样”,也延伸了潮流的内涵:潮流不只是表面的流行元素,而是一种兼顾自由与归属的全新生存模式。

目标人群

用户画像

姓名:Ethan Lee
年龄:29岁
职业:自由职业设计师 / 自媒体创作者
居住方式:常驻不同城市短租公寓,偶尔入住共享社区或青旅


基本情况:本科毕业后选择远程自由职业,常驻在东南亚(如巴厘岛、清迈),偶尔短期旅居其他国家。

收入来源主要是设计外包与社交媒体内容变现,收入水平中等偏上,但有波动性。

日常主要在咖啡厅、联合办公空间工作,依赖笔记本电脑与网络。

喜欢结识志同道合的人,但经常一个人旅行和居住。兴趣爱好包括摄影、冲浪、音乐节,比较注重生活体验。

三、品牌定义

品牌定位

我们的品牌是一个面向 数字游民 的综合社区与服务平台,结合 线上APP线下社区空间,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与社交的全方位支持。
它不仅仅是一个住宿或联合办公空间,而是一个 “归属感的生态圈”,让数字游民在全球旅居时,也能拥有稳定的网络、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温暖的社群。

品牌独特性

归属感导向:不同于传统联合办公空间或公寓,我们强调“家”的感觉,帮助数字游民在异地找到温暖与陪伴。

全链路支持:线上(预约系统 + 社区交流 + 身份认证)与线下(住宿、咖啡厅、公共讨论区、设备租赁、餐饮)紧密结合。

为数码型游民量身定制:高速网络、智能插座可视化、租赁摄影设备、多屏工作台等,精准满足数码类远程工作者的痛点。

社区氛围:通过定期的交流活动、社交支持和心理陪伴,缓解数字游民普遍的孤独与不安。

品牌愿景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 “数字游民的精神与生活港湾”,让全球的数字游民在不断流动的生活方式中,也能拥有一个随时能找到的归属。
未来,我们不仅希望在巴厘岛建立第一个试点社区,还将逐步拓展到全球主要数字游民聚集地(如清迈、里斯本、墨西哥城),形成一个 全球化的归属网络

四、设计

品牌设计

品牌名称

游栖 —— “游”代表数字游民的流动生活,“栖”有归属、落脚的意思,强调自由中有家的感觉。

品牌logo

我们的品牌Logo以一个行李箱为核心,象征着数字游民随时出发、自由探索的生活方式;行李箱内的地球仪则体现了全球化的视野与跨地域的连接感,强调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归属感与安全感。

品牌色调

整体配色采用温暖的米色调,传递舒适、温馨的氛围,让数字游民在流动的生活中仍能感受到家的温度。这一设计不仅视觉上简洁明快,也强化了品牌的核心理念——自由而稳定、移动中拥有归属。

相关设计介绍

APP设计

我们的APP是数字游民社区的重要线上产出,主要围绕预约、社区交流和个人身份管理三大功能设计。

  1. 预约系统(Booking System)
    • 用户可以预约酒店住宿、咖啡厅工位、公共空间和设备租赁
    • 系统可以实时显示卡座或设备空余情况,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可用位置。
    • 参考图书馆座位管理方式,界面直观、操作简便。
  2. 同城社区(Local Community Forum)
    • 用户可在社区中分享动态、发布经验、寻找同行伙伴
    • 论坛和社交功能结合,让用户在旅途中也能获得归属感和社交支持。
  3. 个人身份系统(User Profile & Membership)
    • 用户加入会员后即可拥有个人身份系统,便于预约、积分、特权管理
    • 通过会员系统增强社区的粘性与安全性,同时方便社区管理。

APP整体界面设计风格简洁、米色调温暖色系,与我们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让用户在使用中感受到舒适、自由和归属感。

用户旅程图

周边产品设计

为了延伸数字游民社区的生活方式体验,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包括背包、挂绳和水杯等。这些产品采用米色系为主色调,简约而温暖,既实用又富有归属感,帮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社区的便利与温馨。

咖啡厅设计

我们的咖啡厅设计围绕数字游民的工作和社交需求,配备了智能插座,用户可通过预约程序查看空位并提前预订。此外,咖啡厅还提供电子设备租赁服务,如多屏显示器和专业拍摄设备,确保数字游民在轻松休憩的同时,高效完成工作。

住宿设计

我们的住宿区专为数字游民设计,提供灵活的入住方式,包括按小时或按晚计费的房间。房间布局舒适简约,配备高速网络和工作台,让用户在旅途中也能高效办公,同时享受安全、便捷的居住体验。

Screenshot
Screenshot

商业模式

重要前提与假设(模型基准)

社区规模:假设我们创建一个中等规模的社区,总使用面积为 2000 平方米。

选址:选址于一个新兴的、环境宜人的二线城市(如成都、杭州、珠海、大理古城外围)或一线城市特色区域(如深圳大鹏新区)。这能平衡成本与吸引力。

对标人群:中上游数字游民。定义为:月收入在 $3,000 – $6,000+(约合人民币2万 – 4万+) 的远程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初创企业家和外企远程员工。

收费模式:

住宿+工位套餐:按周/月收费,包含住宿、基本办公工位和网络。

休闲设施:咖啡厅、台球厅等按消费额外收费。

地租:向星巴克等入驻商户收取固定租金+可能的营业额抽成。

五、课程总结与感想

这学期的“生活方式与品牌设计”课程让我对设计有了更立体的理解。通过课上学习和实操,我发现品牌不仅仅是一个logo或者视觉符号,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伸,是对特定人群情感和需求的回应。我们做的数字游民社区项目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需要从用户出发,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痛点和价值观,而不仅是凭自己的想象去创作。

在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用户调研,包括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这些方法帮助我更加客观地了解目标人群,也让我明白了设计决策需要有数据和情感支撑。同时,我尝试将抽象的生活方式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从品牌命名、logo设计到APP功能、空间布局,都体现了“自由、便利、归属感”的核心理念,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设计思考的系统性。

另外,我也在团队协作中学到很多。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如何在保持创意的同时兼顾可行性和一致性,是我以前不太注意的。通过不断讨论和调整,我们把设计方案变得更完整,也学会了如何用清晰的语言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思路。

总体来说,这门课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未来我希望能把这种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生活方式和品牌价值的思考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实践中,让作品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输入您的邮箱,即可及时了解本站最新资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