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发展创新 & VII. Innovations in Different Domains创新的不同维度

根据文章内容,本次导读涵盖了第六、七章两个板块,从6.6到7.4共五个部分。通过对每个小节主要内容的概述和重点要点的简要阐释,旨在使读者理解本章中的关键概念,以更简明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国际创新手册》。

在第六章,作者以时间线为基准,探讨了一系列促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论的产生和演变,包括从SEM教育模式到HICEMTs等等。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快速处理速度对于创新人才和社会创新的加速提出了需求,因此HICEMTs技术也在跨学科交叉点上应运而生,并将进一步发挥发挥多媒体的特性和作用。

第七章的前四个小节中,《手册》论述了科学、教育、管理和商业等领域中创新的特殊性,尤其是科技创新。通过以不同主题和创新主体作为切入点,每篇文章都反映了创新在不同领域中的独特视角。在第二板块和7.5以后的讨论中,对于”每个领域的独特性是否决定了其中创新的特定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也进行了更加详尽的回答。

导读目录

  • PART VI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创新(发展创新的工具)的发展
    1. Chapter 6:以HICEMTs作为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工具
  • PART VII :Domains of Innovation 创新的维度
    1. Chapter 1:科学创新的维度
    2. Chapter 2:根本性/激进的科学发现是否需要本体论的转变?
    3. Chapter 3:理解科学创新:以诺奖得主为例
    4. Chapter 4:社会科学中的创新:赫伯特·A·西蒙和研究传统的诞生

VI.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创新的发展

Chapter 6. Developing Innovative Ideas Through High Intellectual and Creative Educational Multimedia Technologies通过高智能创造性教育多媒体技术来发展创新思想

作者:Larisa V. Shavinina;Evgueni A. Ponomarev

内容概述

本文旨在对出现在跨学科交叉口的“HICEMTs”技术进行详尽论述,以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研究聚焦于其在心理学学科交叉处的产生与嬗变,并在此范畴内对HICEMTs的特性、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在背景分析中,首先简要讨论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处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也推动了HICEMTs技术的出现。接下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全球教育多媒体市场上可用的教育多媒体应用,展示了它们如何促进HICEMTs的发展。重点在于阐述HICEMTs的一般和具体特性,并通过具体事例强调了HICEMTs作为一种教学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探讨了HICEMTs的局限性和潜在可能性。

内容拓展

HICEMTs:High Intellectual and Creative Educational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 一般/总体特征
    • 具有一般心理基础;
    • 可完成基本认知机制的实现;
    • 是教育和发展影响的新目标;
    • 能够更好地适应个体的心理组织;
    • 可作为理解“心理-教育-娱乐”的整体框架。
  • 特殊性质
    • 最大限度开发多媒体这一媒介的可能性,并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 (a)作为特殊创造力和智力训练的衍生产品,但在多媒体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和呈现;
      • (b)作为任何知识领域(如化学、生物学、数学、历史等)的衍生产品。
  • 应用:Knowledge Forum
    • 简介:Knowledge Forum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理解。Knowledge Forum的使用过程包括学生通过图形和文本笔记表达和发展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加深并不断修订他们的初始理论;通过共享评论等方式,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各种观点,改进他们的想法,并构建多维的知识框架。
    • 特点:融入了HICEMTs的心理特征,建立在与个体知识基础成功发展相关的一般心理过程和基本认知机制上,从而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
    • 结论:评估研究显示,使用CSILE(Knowledge Forum的第一代产品)的学生在标准化测试和知识测试上的表现优于对照组。
  • 局限性
    • 更多侧重于在心理和教育领域的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应用。

结论

  • 人类未来在经济、技术、科学、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将需要极高水平的创新,因此对具有智力和创造力的人才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 尽管具有创造力的高智力个体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对于如何通过心理教育方法来培养这些能力的理解和能力还不够充分,因此HICEMTs发展潜力极大,前景良好。
  • 审慎思考现在多提教育技术在信息时代角色,并结合心理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智力和创造力的知识的)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发展”智力创造性娱乐”,便有可能开发出全新的HICEMTs技术。这些技术将在21世纪全球教育多媒体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本章对知识和创造力的永久需求以及发展HICEMT的重要性,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求。


VII. Innovations in Different Domains创新的不同维度

Chapter 1.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科技创新的不同维度

作者:Gerald Holton

内容概述

本章着重于论述科学天才的科学创新,作者在开头引用物理哲学家P.W.布里奇曼对科学方法的定义,提出“全力以赴、毫无保留”是这些科学家创新的内在驱力之一,并通过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e)、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者穆勒和贝诺德兹的科学创新实例举证科学创新机制中重要的“被隐藏”的部分,即科学家个人非理性和非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 约翰内斯·开普勒
    • 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理论和实验的推进,还可能受到思维的突破和跨学科的灵感的驱动。从几何学到音乐理论,开普勒的广泛教育和兴趣为他的科学发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他能够超越当时的知识边界。
  • 亨利·庞加莱
    • 不仅艺术对庞加莱本身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同时数学的抽象性和思维方式对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 恩利科·费米
    • 在实验中的关键时刻,费米的手因某种原因做出了一个他不理解的动作,但最终帮助他揭开了一个谜团,从而有效地开启了核能时代。费米在这之中展现出的”与自然的预期和谐”,在纯理性科学还没有产生正确的核能理论之前,将整个研究项目转变为创新的动力。
  • 穆勒、贝诺德兹
    • 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突破性的科学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动机和对特定主题的偏好。科学发现不仅仅依赖于前人的工作和现有的知识,也要注意科学家个人的主题预设。穆勒对立方晶体结构的迷恋和与开普勒以及保利的关联,塑造了他对钙钛矿型材料的特殊兴趣,并最终引导他们在超导性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结论

  •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会利用意想不到的、超出科学范畴的观念和概念。这可能包括音乐、审美偏好等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科学方法。
  • 科学研究的结果最终成为科学经典和理性科学的一部分,而这些结果已经摆脱了非科学的影响。
  • 文本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观点,指出科学作为已经存在、已经完成的东西是最客观、无个人色彩的。科学的结果应该能够被任何人所理解和接受。

Chapter 2.Do Radical Discoveries Require Ontological Shifts?彻底性的科学发现是否需要本体论的转变?

作者:Michelene T. H. Chi ;Robert G. M. Hausmann

内容概述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认为科学中许多重大的革命性发现可能是因为科学家进行了本体论转变——通俗的说就是科学家从一个本体论或本体论类别的角度重新构思或重新呈现问题。紧接着作者论述了本体论的含义,以及最高层次本体论类别的例子(包括实体、过程和心理状态)。随后作者解释了这种重新呈现或跨越本体论类别的含义,并通过科学史的例子解释了这种转变的不寻常并论证了这种极具革命性的科学发现的低频性。

拓展内容

Ontology 本体论

  • 本体类别的心理现实性可以通过哲学家常用的谓词合理性测试来确定。上图可以判断出三种类别是完全不同的。
  • 现代科学中,一些本体论转变的例子包括:
    • 从经典物理学到相对论的转变;
    • 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的转变;
    • 从基因为中心的生物学到系统生物学的转变等,这些转变都涉及到对问题的重新定义或重新表述,从而导致了对问题的全新理解和解决方案的发现。
  • 进行本体转移是非常困难的,理由如下:
    • 缺乏“替代的类别”(不会自发的进行主体的转移/替代,即对误分类的依赖
    • 缺乏意识到“需要转移”的意识;
    • 这种转移需要消耗资源(需要更多的额外知识和更严谨的认知、比较和区分)
  • 即使成功转移本体,后续的问题解决也需要从多层次进行梳理。

结论

  • 本体论指的是现实的范畴结构,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可能是因为科学家从一个本体论或本体论类别的角度重新构思或重新呈现问题,这种本体论转变可以使重大突破发生。
  • 由于进行本体转移的难度较大,所以同时这种可能性比较低。

Chapter 3.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The Case of Nobel Laureates理解科学创新:以诺贝尔奖得主为例

作者:Larisa V. Shavinina

内容概述

本章讨论了理解科学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如此擅长创新?”在本章中作者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的传记进行分析,认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特定的偏好、感受和信念的影响,这构成了一个未被探索或未被充分探索的科学现象领域,同时也构成了他们的非认知智力,解释了他们异常发达的隐性知识,进而对科学发现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些现象,并表明它们可以预测最高水平的科学生产力,从而带来创新。

拓展内容:

  • 研究方法:文献归纳
    • 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和自传;
    • 分析和汇编关于心理研究以及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相关的其他研究的文献。
  • 结论:四个组成超认知现象的研究结果。
    • 特定的智力感受;
    • 特定的科学口味,(包括对“重要问题”的感知,对“优秀”想法、 “正确”理论和优雅解决方案的认可以及自信感);
    • 对美的感受
    • 方向感

总结

  • 非认知性的指导功能意味着特定的感受、信念、偏好和直觉引导科学家在创造性努力中朝着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模型的方向前进。
  • 是否具有“超认知现象”可能是个人智力和创造资源的最高表现水平,因此也是衡量智力创造天赋和诺贝尔级科学创新者的重要标准,他们不仅必须在特定学科领域拥有大量的综合和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应该能够跳出学科领域,从而扩展它。这种科学家的立场被认为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立场,但是直觉可以解决这个悖论,促进科学家意识结构的转变。因此,通过诺奖获得者的思维方式,并解读其中内在机制(目前还并没有明晰的结论),或许可以促进其他领域的创新。

Chapter 4. Innov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erbert A. Simon and the Birth of a Research Tradition, 社会科学中的创新:赫伯特·A·西蒙和研究传统的诞生

作者:Subrata Dasgupta

内容概述

作者Subrata Dasgupta分析了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1916-2001,以下简称为Simon)是如何形成了关于人类决策制定的特定模型,从而在组织理论和经济学领域以及人类科学的其他领域引发了一个全新的研究传统。在作者看来,任何科学中研究传统的出现都标志着该科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作者探讨了Simon在创建一种新研究传统方面的作用,这种传统也促进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

拓展内容

  • 微观经济环境中的理性决策是如何受到行政/组织环境的影响:
    • 表现出反映经济模式所处的行政/组织背景的相关特征;
    • 引入了Simon的行政行为者中不存在的决策者的其他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对描述经济和行政领域的理性决策的话语语言进行了修订。)
  • Simon的决策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问题识别:识别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决策。
    • 信息获取: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 信息处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 方案生成:根据信息处理的结果,生成可能的解决方案。
    • 方案评估:对每个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 实施方案:将选择的方案付诸实施。
    • 方案监控:对实施的方案进行监控和评估,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论

  • Simon的人类决策模型与以前的方法不同,因为它强调了人类决策制定过程中的认知限制有限理性。在过去,人们通常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做出最佳决策。然而,Simon的模型认为,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做出次优的决策。
  • 尽管Simon的模型没有提到“研究传统”或“范式”,或“世界观的转变”或“范式转变”,但诺贝尔奖是对Simon在经济科学中截然不同的研究传统的贡献的认可。
  • 在社会科学领域创新的认知-社会-历史过程种,创新和创造力并非互为因果,创新意味着创造力,但创造力不一定导致创新。

信息可视化图 Infographic

感想

FZ老师的课程十分新颖有趣!不仅因为同是沙东老乡所以格外亲近,这门课也是干货十足,不仅拓展了我的阅读工具(zotero等),同时也让我有种真正接触并进入学术文献的的体验,氛围轻松但内容扎实,在课堂的讨论中也拓展了我对学术文献写作的认识,也让我在大学期间有了狂补英语的感觉……总之是非常有意思的课!期待下次带着墨镜相遇~

原文

Shavinina, L. V. (Ed.). (2003).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1st edition). Pergamon.

输入您的邮箱,即可及时了解本站最新资讯。

2 条回复

  1. 宋佳茵
    SpOwOky

    hi

    1. Hi,a greet from your shadong old town.
      You are good at enjoying your life which would be a gift. Hope you can hold it forever and spread it all ove the worl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