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数字死亡-为缅怀设计》

数字 死亡 缅怀

Moodborad表达了我对这一话题的感受
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有独特的葬礼仪式。
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它是活着的人对逝者的尊重。”

“再见”再见与再也不见,于我而言,承载着不舍。最残酷的再见是死亡。在中国,死亡是一个长期的禁忌的话题。虽然不同地区、宗教和民族的习俗各不相同,但许多人因为害怕带来不幸而对这个话题小心翼翼。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开。这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忘记我们都会死亡这件事。但是,这种切确会发生的事情,就像是出生于世上,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方式悲伤,根据他们与逝者的关系而有所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的悲伤是个人的,喜欢把情绪自我消化。有些人的悲伤是群体的,他们会在朋友面前释放痛苦。

数字遗产是网络垃圾,还是珍贵的记忆?

尽管数字化死亡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但是我们能确切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假设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我们离开现实世界,然而,在虚拟网络世界里,我们的账户还存在着。留下的这些信息和数据是一个网络垃圾吗?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尽管像Facebook、Twitter这种大公司社交媒体公司已经针对死亡的账户有不同的政策和规定,国际上,也有关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律星星点点,只有少部分国家有相关立法,大部分国家尚属空白。

网络似乎使得人们距离更近,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之下,人们距离反而会更远,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当人们耐心的观看逝者不再增加的数字信息时,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一个逝者的一生,你是否还认为这是网络垃圾?现实是,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处理数据遗产的方案,因此,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去思考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遗产,要能使得利益相关者满意。

在我探究的主题下,我认为,数据遗产所有权属于逝者的家庭成员,他们有权保存,删除,共享网络记忆。毕竟,逝者在离开之后没有任何话语权和决定权。数字死亡已经来临,请做好准备。

我用故事版去描述我如何说再见,如何缅怀逝者,从而得到创作灵感。

我想做一个装载逝者数据的容器的设计,人们可以在移动设备端上查看。提供可以查看逝者人生地图的服务。因此这是一个缅怀逝者的产品+服务设计。

设计概念

服务概念:做一个人生地图,就像是旅游景点的圣地一样会吸引着人们。逝者走过的路,也一样会吸引着存活在世上缅怀他的人。也许我们无法完全走过“他/她”走过的路,但是这一种诗意浪漫的方式也许能够舒缓我们的丧亲之痛,使我们的伤口愈合。

产品灵感:人们会在悼念逝者的时候把手上的时钟按下停止,以来缅怀逝者。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是“一个人死后,时间将为他们站住脚步,而新的生存期便开始了。留出时间是要邀请死者的精神永存。”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一种停止时间流动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是对逝者的一种敬意和缅怀之意。

推导过程

从设计概念出发,利用沙漏的原始形态推演,考虑产品和用户的交互,产品材质传达的意思,尺寸的合理度等因素去演变出最终的形态。回看推导过程,并不顺利。每一个版本形态各异,受限制于当时的时间与条件并没有尝试用模型软件以外的方法来做原型。也许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探索过程中缺乏自信迷茫的原因之一吧?做设计的过程都需要前期的积累,设计概念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料搜寻与分析。形态的塑造需要经验和审美的积累。

我想借助沙漏这种时间载体去解释时间本身。除了有视觉层面上的设置,还会设置沙漏的声音—沙子去进行一个提示沙漏的作用,调动视觉+触觉去感知物体,利用微弱沙子的声音,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会被用户感知到,这也符合我们去缅怀逝者的状态。缅怀沙漏提供了一个可以捧起来的可供性的,这一种“捧起来”的感觉也是笔者想表现的庄重的感觉,手感受到的不止是声音的颤抖,更是软性材质上带来的柔软的感觉。产品的顶部使用的是磨砂黑色金属,想呈现出“庄重”的感觉,产品底部是尼龙的编制材料,用户感受到的正是这种柔软的材料。

人生地标App,逝者的人生地图只需要连接上装置导入,App除了显示逝者人生地图外,还会提供用户与逝者的重叠地图的功能,即使逝者在互联网上不再发言不再活跃,却总有他/她一席的地位,无论是在心里、是在手机上那个专属他的app。线下,有完整的的本地数字遗产—缅怀沙漏。线上,有代表逝者特色的人生地图。

尽管产品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也是一次尝试与成长。数字化死亡这个话题仍然值得人们继续探讨,死亡本身这个话题就值得讨论。

感谢我的导师们,朋友们对我的建议与帮助。

输入您的邮箱,即可及时了解本站最新资讯。

1 评论

添加您的 →

再见,是一种或是沉重,或是释然的词汇。就像再也不在的生活工作室,以此开启的毕设方向,在和曼婷的讨论中,明确了这“再见”,是对数字死亡的一种再见。数据永存,我们自然难以表达“永别”,也许使用“再见”这普通两字,能够把一切表达的比较超脱。人类文明,一直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前进,我们只有知道终点,才会珍惜每一次启程。
在这次毕设中,顺利的是基于生理死亡后,对数字永生的思考发散,困难的是在缅怀的仪式感上,如何推敲出一个实物造型。借喻很多过去的符号,最终才确定了这个设计的产品造型部分。
人类也许才刚刚进入数字生命体的认知时代,但是我们可以遇见的未来,这种变化讲改变众多伦理的常规认知。设计师,是先行者,也是布道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