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2025届生活中心的王举,产品设计专业。
1.背景
首先非常感谢赵老师给我的这一次宝贵的校企合作机会,让我有幸参与到石头科技的校企合作项目,也非常感谢孟老师,孟老师作为石头科技的设计总监为项目提供专业支持。这段经历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检验,更是一次极具挑战与价值的学习过程。
项目初期,面对石头科技这样的以扫地机器人为主的科技公司,我自然而然的想到清洁方向,机器人方向。在与孟老师的首次谈话及校企项目首次正式沟通的过程中,我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当时我们得到了孟老师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功能类创新:1.可根据场景自更换模块机器人+基站(扫吸、洗地、踢脚线、桌腿、机械手……);2.洗、烘干、叠衣、收纳机器人;3.家用洗车机器人;
生活模式创新:4.”一机多用,从装修打扫卫生,到日常家庭维护;5.洗烘组合中间区域空间模块创新;6.洗衣机组合方式及阳台空间场景布局;8.擦桌子、擦踢脚线,还能擦什么?
2.过程
那段时间,我反复思考:有什么方向或场景是人们需要的,常见的,有痛点的,但未被有效解决的?然后是足够创新的,与其他人拉开差别的。如何在众多场景中,找到一个既有研究价值,又能与石头科技的技术优势和品牌特点相结合的切入点?这时候卧室床上环境就从我脑海中蹦出来了。常见但有痛点,家家户户都会有的场景,而且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床上的卫生清洁,这与石头科技的清洁属性也有契合。所以从第一次沟通开始,我就确定了我的毕设主题和方向,一直到最后,我的毕设也是紧扣我的主题,就是床上清洁。
带着这个初步想法,我与赵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赵老师肯定了这一方向的可行性,并建议我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这个概念。
我的第一方案,是像一个洗地机的形态,一推一拉,实现被子床垫的深度清洁,就像电熨斗一样,推拉之间有水蒸汽的蒸腾弥漫,然后床上所有污渍细菌螨虫消失不见。从功能上看,有点像市面上的高温蒸汽清洗机和布艺清洗机的结合,具备较强的落地性和可实现性,但方案被否决了,因为与其他产品拉不开差距,且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和感受。

当时,孟老师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和看法:创新(特别是个人力量的创新)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要让你作品的观者感觉他们的潜在需求(之前没想到需求)得到了满足;展现趋势,创造可信化的presention,这可能才是咱们这次毕业设计要达到的效果,至于是否马上投产并不是考量的重点,不要过度思考商业上的东西。
孟老师说的非常好,我的想法和方案就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太过在意可落地性,导致创新不足,无法让人眼前一亮
紧接着我们沟通过程中,孟老师说先不要过早的提出方案,要先理解过程的推导逻辑、用户市场的需求、未来的趋势、可实现的技术等各方面,让我学习到了如何用前瞻的视角看待工业设计的创新,然后又通过各种专业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从各个点切入,从宏观到微观,从市场到用户,从群体到个人等深入研究与分析。因此我们也用了不少时间来分析从用户市场、品牌、竞品、发展趋势、前沿科技,再到需求洞察、用户人群、技术构想等,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经过系统分析后,紧接着进行头脑风暴,列举出各种方向,已有的、没有的、古老的、创意的、高效的等,然后再从中提炼出关于床上清洁的解决方案。

在讨论期间,我们提出过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智能床、智能被子、无人机等,并绘制了一些非常潦草的草图,但这些方案始终未让我和老师们满意。
随后,第二个具体方案应运而生:一款小型床上机器人。它具备多种模块和功能,可完成床铺清洁;搭配一个基站,加上机器人旁边带机械臂,能实现自动铺床。此时,我们明确了核心功能理念:实现床上卫生的全自动清洁。

床上的整洁与卫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但日常清洁往往繁琐麻烦,现有产品也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除螨仪为例,在一张 1.5 米 ×2 米的床上清洁时,不仅耗费时间精力,还对身体不友好。现在的除螨仪手柄较短,使用时需要趴着操作,没过一会儿就会腰酸背痛。而布艺清洗机和高温蒸汽机既不适合日常使用,体积又庞大,多数人不会选购。晾晒被子等传统方法更不必说,尽管市面上有一款半自动除螨机器人,但需要手动移开被子才能清洁床垫,仍需人为操作,便利性有待提升。
床上每天都会滋生大量细菌、螨虫和人体碎屑,健康的床上环境通常需要每周清洁一次,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仍难以做到。如果要让人们以刷牙洗澡一样的频率清洁床铺,就必须实现全自动操作。
然而,该方案面临诸多问题:机器人如何上床、如何铺被、清洁模块有哪些、是否需要湿洗等。经过长时间分析调研,最终总结出两个方向:全自动可铺被可清洁,以及全自动只清洁不铺被。考虑到更具未来科技感和创新性,我们选择了具备铺被功能的方向。
关于机器人如何上床,我考虑过将其或基站放置在床头墙面、床边空隙、天花板等家中闲置空间,最终认为可升降床头柜最为合适:一方面,它能替代传统床头柜,避免机器显得突兀,更好地融入家居环境;另一方面,床头柜的整体设计作为毕设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如何叠被?我最初设想通过机械臂与床上机器人配合完成叠被工作。后来才知道,当时石头科技即将推出首款搭载机械臂的扫地机器人,但我们当时对此并不知情。冥冥之中,我的想法与石头科技即将推出的全新产品巧合的碰撞在一起,不得不说,非常奇妙。


随后孟老师提出一个方案:让几台小型机器一同到床上作业,相互配合完成铺被与清洁任务。这些机器既小巧精致,又能给人带来新奇的体验。
但该方案存在致命缺陷:在方案推演中,我用真实被子和床铺模拟场景,发现单台床上机器人无法有效完成铺被。若机器人在被子上,就像人无法举起自己一样,无法施力铺床;若在床垫上,由于被子尺寸大于床垫,仍无法完成铺床动作。
于是我开始更新方案,想到可用无人机搭配机械臂完成铺被,或在天花板安装可升降的机器来铺叠被子。


但这些方案仍存在不足:在毕设呈现、可信度及可行性方面,均未达到导师们的要求。最后考虑到之前提出的床头柜基站,尝试将其与机械臂结合。该方案不仅可行性高,也便于毕设展示。孟老师对此表示肯定,建议我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

之后我基于这个方案提出各种构想:如机械臂如何隐藏、床上机器人从何处伸出及隐藏位置等。关于床上机器人的清洁模块,湿洗方案已被孟老师否决。他指出:“一台机器不应试图替代所有产品,拥有所有功能。湿洗虽能替代洗衣机,但会增加技术复杂度与体积,功能也显得臃肿。所以最后确定床上清洁机器人的功能为吸尘、除螨,辅以热风杀菌和紫外线照射,这足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日常清洁需求。” 随后我绘制了各类草图,并提出具体设计想法。
既需要具备可展示性,又不能过于概念化,因此我选择让机械臂半露在床头柜上。床上机器人隐藏在柜内,可通过柜子的升降实现进出。至此,设计的大致方向已敲定,可着手开展造型设计。
在首次造型方案中,我梳理了三个重点:首先是床头柜的主体造型;其次是机械臂设计 —— 这是核心环节,我开始思考除基础功能外,机械臂还能拓展哪些用途;最后是床上清洁机器人的设计。
起初,我曾考虑床头柜是否应符合传统形态,因此借鉴了普通床头柜的 CMF 设计,但该思路很快被导师们联合否决了 —— 既然面向未来,它就不应与传统床头柜无差异,否则会失去吸引力。对于机械臂的造型设计,若全部隐藏在柜内则缺乏视觉亮点。因此我计划将其部分外露,设计为台灯或艺术装饰品等形式,既保留功能展示性,又能减少在床头柜上的突兀感。




第二次、第三次我分别提交了多个方案,两位导师也给出了更多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涉及造型设计、技术构想、用户需求、市场分析、用户情感需求及产品功能价值等方面。在多方意见的指导下,整个造型设计的雏形逐渐成型。











当然,这些初略的方案不管是我现在再看还是以前看,我也很不满意,更不用说导师了,所以我还是深入深入再深入。
接着就是有点灵感枯竭了,怎么样才能设计出一些融合家居科技的产品呢?孟老师和赵老师又在与我们开会中讨论了很多, 孟老师总结道:“造型上,有两种思路可选:1. 优雅的大曲面,不要把产品拆件层次过多(如刚发的汽车内饰);2. 极简的直线条造型为主题,但需要注意一定要有视觉锤概念,简洁不等于简陋。”视觉锤这个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什么产品都需要有焦点,就像画画一样,有主有次。
孟老师又给我们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建议比如设计造型法则:介绍一个欧洲目前新生代设计师的方法,把form,detail,cmf同时考虑。不要造型完了在想cmf和细节,老一代的设计师是step by step的设计,但今天碎片化的阅读规律导致,人们看产品设计时也不会单独看设计要素,也许是从一个好看的材质,或一个旋钮展开就定义了这个设计。
就比如欧洲的灯具设计师甚至先想到的是材质在想造型,你可以犀牛和keyshot同时开着,想想每个面在受光后是什么效果,它的转折面的大小?材质是磨砂还是亮面?这样用户最终看到的是整体的美感。
这些非常好的建议又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思路,然后一个稍微还行的方案出炉了。





然后又对机械臂进行了优化 —— 从年前就开始设计的机械臂,一直到次年四五月份还在优化,所以机械臂的设计一直陪伴着我。首先,孟老师建议机械臂要轻薄,机械手需柔和、亲和。但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后来赵老师甚至陪我一起画草图、构思造型。后续迭代了几个版本,如下图所示。


主体也迭代了。

好,到了这一步。赵老师敏锐地发现我的配色和材质太不 “家居化” 了 —— 虽然有科技感,但不够亲和,于是我开始寻找意向图。
在与孟老师沟通时,他看到我的参考图,认为布料材质非常合适,建议在主体 CMF 设计上发力。于是我的主体材质逐步确定为布料,颜色也偏向淡雅。

这时候,孟老师突然问道:床头柜上面屏幕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有什么样的用处,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为此我们讨论了许久,我认为它可以有氛围灯的作用,可以提供氛围,还有一些信息的显示,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样做效果会更加强烈,更加好看。但现在来看,确实,人都躺床上了,没必要看什么信息,加上床头柜确实比较矮小,站着和躺着都很难看到信息也很难操控屏幕。用户的体验也不行。
接下来,我在各种纹理和cmf上下了一些功夫。

然后选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

当然还有床上机器人和机械手,怎么样都做不到我比较满意的造型,接下来的进度又受到了停滞。

后面问题接踵而至,比如:纹理设计的必要性;床上机器人除螨机的造型与 CMF 如何契合科技家居属性(且需兼具美观性);机械臂是否过于形似吊车臂而缺乏 “手臂” 感;机械手的设计细节;其他功能模块的功能定义及其造型关联。
此时我们已进入北京石头科技实习,在北京,接触到了更成熟的设计师,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流程,了解科技大厂对产品设计的思考逻辑与实践方式。在此期间,我从石头科技的设计师及学长们的建议中汲取灵感,以此继续深化我的毕业设计。

在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孟老师展示的其他设计师对机械臂的处理方案令我印象深刻,因此我再次提出了我的方案,聚焦机械臂与床上机器人模块继续优化迭代。最终的造型基本已确定,但仍需持续打磨:孟老师建议将除螨机做成黑色光面材质,而我认为黑色光面不太适合 —— 毕竟床上用品通常更追求柔和的视觉与触感。此外,机械臂的轴向转动结构可适当简化(目前设计过于复杂),机械手的造型线条也仍缺乏流畅感,需进一步调整。




最终,我突破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比较满意的造型。结合手板厂的生产工艺及最后紧张而关键的沟通,最终决定去除主体的纹理和屏幕。这让我略感遗憾 —— 作为毕设,视觉效果越强烈越好,但从设计角度而言,简洁更是设计师的必修课。例如,石头科技设计部门门口就张贴着迪特・拉姆斯的 “设计十诫”,其中提到 “好的设计是创新的,并且应尽可能简洁”,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因此最终选择以简洁为导向。
产品命名为 “智能床上清洁管家”,寓意其不仅能完成清洁工作,还能像管家一样贴身辅助人们,优化床上生活体验。最终保留了三大核心功能,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内部功能自动切换,涵盖铺被机械手、手机支架、台灯等模块(后续仍有升级空间)。其中,台灯可根据用户视线自动调节角度,实现类似无影灯的效果,同时如床头陪伴型设备般提供情绪价值。
随后,我前往手板厂跟进生产过程,制作完成后将产品在毕业展中展示,最终渲染效果如下。








实物如下




现场照



3.总结
这门课程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它堪称一场漫长而惊心动魄的旅程:地点横跨北京、广州、苏州,思想穿梭于未来、过去与现在,堪称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处处充满挑战与成长。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赵老师和孟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石头科技的学长与设计师们的建议与帮助,更感谢广美与石头科技提供的实践平台 —— 正是这一切让我学习到了非常多,获得了方方面面的成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