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得
小时候,记得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在乡下遇到雷雨天气,经常会断电,蜡烛成了家里常备的物件。遇上下雨天,天色暗的快,吃晚饭的时候就需要用到蜡烛了。如果把蜡烛直接放桌子上,高度太低,有的地方又照不到,便会用一个倒扣的碗作为烛台。碗用起来比较顺手,刚好有碗底兜底,蜡液不至于到处流,而且还垫高了高度,照亮的地方也会更多一点。
有时候也会用“英雄”牌的墨水瓶(爷爷经常写东西,所有家里有很多这样的墨水瓶),瓶口的口径刚好可以塞进蜡烛,一种简单原始的使用方式。如今,也不需要担心断电的问题,蜡烛跟烛台也成为生活品质与情调的体现,但是这种直观的体验让人非常的着迷,于是我就做了一个碗形的烛台。无论蜡烛跟烛台从古至今被赋予了多少意义,从本质上讲,它只是一个照明的工具,烛台给它提供了一个放置的平台,以供起移动,抬高以增加其照亮的范围。
(二)再见
火柴点燃蜡烛,火柴熄灭,蜡烛被点燃,最后直到蜡烛燃尽。
一个非常直白的故事,来呼应毕设的主题【再见为主题的情感化设计】。我本意是想把蜡烛与火柴燃烧的过程展示出来,但在设计表达中过于强调了烛台的存在,导致最终呈现会很别扭、很刻意。如果要从新改,我会直接录下整个燃烧的过程视频,从点燃到熄灭,一点也不删减来表达这个设计。(哈哈哈哈当时这样做估计毕不了业,就变成了实验艺术了)
(三)记得再见
我选择的毕设方向是“以再见为主题的情感化设计”,以上是我毕设呈现的两个故事,以及对应的产品视频,最终是以两个烛台的设计来表达这个主题。在这里非常感谢赵斌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让这个略显简陋的毕设最终呈现,也让我有机会时隔两年再次回忆这个设计。
在做设计的时候,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尽可能少的进行设计,尽可能多的留白,这次毕设也是一样。我想像拍照一样去表达“设计”,捕捉一个画面并记录下来,画面尽可能的单纯,简明,客观,让人一眼能看明白我要表达的内容。
(四)关于记得再见
在讲设计过程前,我想结合一些设计作品说说我对“再见”的浅显理解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理解。
“再见”可以是日常的道别,像是随口的客套话。上图展示的是国誉的一个设计作品——日历。每过一天,就顺着线一点一点把它扯出来,当天便随之结束。我把它理解成一种细水长流的“再见”,这里的“再见”只是短暂的离别,虽然普普通通,但每一天都是亲身经历。就好像每天回家,跟家里人说声“我回来了”一样。这种“再见”是幸福的,也是来之不易的。
我很喜欢这样的设计,轻松且委婉的表达方式,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能把这种日常描绘的如此动人,令人倾佩。
第二种“再见”,这里的“再见”表达的情感更凝重也更深切,一般用来表达长时间的分别,诀别或永别。面对更凝重的再见,国人的表达方式却更含蓄,内敛了。
引用《饮马长城窟行》中被远召的长年未归的丈夫给妻子的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加餐食,长相忆”短短六个字,便把所爱之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顾及到了,朴素而又真切。“在外要好好吃饭。”也成为了很多现代人对于即将远行的亲人,爱人,朋友,最含蓄且朴实的表达“再见”的方式。
上面描述的再见,或许能够再次相见。因此人们都对下次相见都有着美好的期许,好好吃饭的潜台词也是成了“好好照顾自己,有人在想你”。当“再见”成为永别,再也不能相见的时候。“再见”没有了回应,变成了自言自语,这里的“再见”不是道别,而是变成了一种仪式,你站在墓碑面前回忆曾与之交织的点滴,心中怅然若失,这里“再见”似乎变成了对自己说的话,告诉自己“放下”。但有的时候,心里总是矛盾的。越是告诉自己放下,越是难以释怀。像曾经读过张剑老师的一句短诗《记得》:
记得
忘记
记得忘记
——张剑
我的整个毕设主题的方向也是围绕此句短诗展开,便有了【记得再见】,真正的“再见”是忘记,当你忘记对方的时候,对方的记忆一点点消失的时候,便是永别。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我尝试在毕业设计的半年时间,回溯我过往的点点滴滴。我尝试通过我自己的感觉去描述“再见”本身。再见的存在,意味着你还记得。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过往经历作一次总结,也算是告诉自己可以更坦然的面对过往。
我平时更习惯用文字去整理我的思绪,对于我来说,这些文字能让自己静下来,并且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我有一个情感带入,并且也不会限制自己的设计表达。因此,在开题后我根据自己对毕设方向的理解,把我记得的经历,思考的方式,深受影响的人和事写了一篇文章。《设计是对自我无声的告白》,以此来指导我后面要做的事情。相信做设计的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就好像大家都会说这一看就知道是谁做的。其实不光是设计,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对于我来说,知道这个道理,跟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不一样的。当你知道这个结果,再去挖掘这个缘由,你会发现,你会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在面对设计的时候,你会知道哪些是需要坚持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
除此之外我还进行了一些自我分析,整理了我使用的各种物品,我的穿着,我阅读的书籍,还有亲人朋友同学眼中的我,并且尝试跟心理医生去描述我的状态等等,从中还原一个真实的“我”。
做以上事情的目的,有点像拍电影入戏,找到一种情绪的感觉,让我可以了解真实的自己。为我再接下来的设计中,可以找到更契合关于“我”记得的代表我回忆的物件。
在对“我”有一个初步的还原后,我开始整理一些理论方法来让我更好的进行设计的表达。“客观写生”便是其中一种,客观写生源自高滨虚子《俳句之道》,遵循俳句规则以文字对现实生活进行描绘。强调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直观直觉的训练。长此以往,借景抒情,信手拈来。绘画中也有写生一说:这里的写生是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在进行碗形烛台的设计时候,我也用到了客观写生的方法,一个具象的表达,所传达出的直观感受。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整理了几个不同领域关于客观写生的表达,像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读设计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就不过多赘述了。另一个是“浮生日记”,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文学”对自我生活状态的文字刻画,用“每日一记”的方式,寻求一个心理情感抒发的地方;“野生设计”,对生活日常的还原,简单,直觉,粗暴的野蛮表达,力求满足最原始的需求。在摄影领域也有比较接近的领域,像超现实摄影:主要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和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的形象世界。
以上是我在接下来设计中会利用到的方法,通过观察我身边的物件,结合自我的感知,利用物件直观直觉进行创作,以此物件来表达【记得】这一主题。
在我们工作室有个特点,就是会将想到的想法,通过简笔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有个好处就是简洁,直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的精简形象,那么当我们进行设计还原的时候,就能更加准确,且不会忘记当时的感受。
在片头的两段简笔画也是如此,如果大家能看懂,那么说明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以上是部分在构思过程,记录一些构思。在这个环节其实已经确认了我要选择的载体是蜡烛。回到开头,我要尽可能的少做“设计”,仅通过选取的物件就能表达出“再见”的主题。结合我对“再见”的理解,便有了开头所展示的设计。在《记得》主题中,我还原了一个曾经使用蜡烛的记忆,用“碗”来当作烛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呈现的产品是单薄的,仅仅是做了一个碗形的烛台。但对于我来说,整个设计更倾向于一种设计行为,这个设计的个人属性会比较强,里面包含了我的思考方式,我对设计的理解,我想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设计一件物品的时候,应该看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这里的“碗”并不是主体,而是我需要垫高蜡烛,而碗只是刚好用上。
一块木板,钉上一排钉子,就完成了。深泽直人说:“我想创造的,是一个完全感觉不到我作为设计师的身份存在的产品,比如这样一个挂衣架,钉一个钉子就可以挂衣服,很自然的,谁看了都能知道它是挂衣服的,设计师的影子完全没有在里面。”。里面没有设计的“影子“,但对于使用者,以及拥有这些工具的人,这才是属于他们的“设计”。当你在使用这件东西的时候,会忘记这件东西的存在,你不会在乎使用的是什么,而只是单纯的关注你要干什么。
1 评论
添加您的 →这是为曾经最后一届生活工作室告别而设的毕设方向,表达了对过去的爱,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实印的毕设,并不是常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更像是生活中的设计诗歌。用艺术的方式去思考,用设计的导出作为载体,形成了这从空气中的诗歌,到生活中的产品的升华过程。也许,你更应该用艺术的眼光来看这个设计,了解设计师背身的内心陈述,才能够更好的了解看起来简单的实物,如果承载了设计师厚重的情感。
有时候,事物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也许物质只是通往我们灵魂的一种媒介。而实印的所做的,就是在设计媒介的过程中,给使用者留下线索,留下这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线索。
如果你对现代艺术感兴趣,如果你思考过马塞尔·杜尚的《泉》,你应该会更加明白这个设计作品的对你的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