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 Software.
Friedrich Kittler
软件根本不存在。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课程初衷
研发新的课程并不轻松,但是似乎大家总觉得我们未来终要迈向虚拟世界,所以我想研发这个课程,以信息传播为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大家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思。物质性可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且在当下需要更加重视的事情。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虚拟世界的建构,而放松了对于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认知。我认为这是偏离的发展模式。“实体”不仅是经济口号上的一个概念,在设计领域,“实体”也是产品(工业)设计有别于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边界定义。我并不想探究“实体”和“虚拟”孰重孰轻,我的观点是两者需要共同认知,才能够打开更多的“黑盒”,才能够让设计师拥有更宽广、更全面的的视野。
而这,对设计教育来说就更加重要了,要避免务虚、空心化的教育过程。
想要做的尝试
我想在课程中去PPT化,太多的无用汇报,只是强化了形式,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很多层面的严重性,通过自我尝试,已经验证“去形式化”的可行性。我会在这次课程中,完全抛弃演示软件。
回归务实的设计理念,用行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补充设计教育中最重要的“验证环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双钻模型”。
我对课程的理解
我想把一个理论课程全面应用化,这符合设计作为应用学科的需要,但是也带来很多挑战。
我会介绍很多网络工程方面的知识,并用“从做中学“的路径,让大家理解现在的网络世界是建构在什么样的物质基础上,从而理解”实体“与”虚拟“的本质,也把握自己的一种”实在”。
你会学到的
如果构建一个网络,以及理解网络运作的关系机制。
建立一个网络,建立一个站点,并通过网络与真实的外界进行沟通。
团队协作与分工,就像我所有课程强调的。
大家关心的问题
分组。我会使用我一直以来坚持的随机双盲分组法,现场分组。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课程的“戏剧性”。也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直面现实中会出现的随机事件。
作业量。在我的课程中,我称作业为“任务”,每个任务量我都会评估。就像我所有课程一样,周一到周五“work hard”,周六周日”play harder“,所有作业都会斩断在周五,周六周日是完全空白的。当然,如果你有拖延症,我保证你会很欢乐地通宵很多次,记住,是“很欢乐地”。
设备要求。一台能够正常工作的电脑,系统可以是MacOS、Windows、Linux,我都会照顾到。在分组后,确保每个小组都至少还有一台平台、一台手机,所有设备均能够链接网络。
课程需要做哪些准备。如果你之前上过我的课,其实你已经准备差不多了。不过,最重要的准备就是,请完成之前的作业,务必不要影响这个课程的投入度。
课程愿景
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实操,让大家感受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是如何具体做到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又该在这个时代里做些什么。这些思考的开启,对各位将是非常重要的启蒙。也是让你反思未来自己应该如何发展自己,思考自己的路到底是归于“精专”还是拓于“多元”。
希望这门课程未来可以拓展到各个年级,甚至研究生,做为必修功课进行学习,保持和时代最前沿技术的兼容性。
希望这门课程可以不受影响,在线上、线下随时展开,虽然我个人深知设计本科的学习线下课才是最佳路径,包括我个人的授课风格,都是线下才能感受全面的,但是不排除各种不可抗拒力的影响啊。所以线上、线下的双重可能性反而成了一种“确定性”。
参考书
[美] 刘易斯·芒福德. (2009). 技术与文明 (陈允明, 王克仁, & 李华山, Tran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美)布莱恩. 阿瑟(W. Brian Arthur). (2014).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 它是如何进化的 (曹东溟 & 王健., Trans.). 浙江人民出版社.
*相关书籍可在《FREEZhao推荐书单》找到
*想了解更多可以阅读《信息传播》教学大纲(官方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