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10/14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10/14

本部分包括5篇文章,接下来将按其在原handbook中的顺序进行分篇简要叙述。

9.4《Innovation Processes i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创新跨国公司中的流程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s of Innovation创新的线性和非线性模型

  • 创新过程是非线性的
  • 线性模型在直接适用性和实用性不是决定性驱动因素的领域中表现良好
  • 创新更多地由市场拉力决定,而非经典科学推力。该模型还假设了一个线性的因果创新序列
  • 市场需求是在前面的功能中触发创新活动的原因。这种模式提升了市场营销的地位。
  • The market-driven model市场驱动模式:
    • 领先用户概念:进一步强调了有能力的用户和客户作为创新来源的重要性。领先用户是技术上精明的客户,迫切需要改进的产品,他们可以在新兴市场中充当潮流引领者。

Cloudy-to-Component Process for Modular Innovations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跨国公司模块化创新的”从云到组件”过程

Inputs to the Cloudy Phase

  • 这是是创意产生、研究和高级发展的领域。
  • 应当确保思想的自由,为工程师提供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
  • 构思主要产品特征,定义主要系统特征,启动项目。这个早期阶段是基于市场和技术研究,以及内部问题压力。
  • 项目创意来源: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之间的平衡。(长远发展眼光和追求近期利润,这两者需要寻求正确的平衡)。
  • 影响创意的因素:
    • technology科技
    • market determinants市场因素
    • location-specific problems and pressures当地特定的问题和压力
      • low capacity utilization 低产能利用率
      • financial difficulties财政困难
      • fashion trends时尚潮流趋势
  • 该阶段的市场探索基于传统的市场调研工具,如面板调研、焦点小组访谈、销售和分销
  • 创新的驱动因素:
    • 公司-外部市场拉动(主导地位)
    • 技术推动(主导地位)
    • 公司-内部问题推动(局部地位)
  • 多云和成分阶段的区分不是学术上的,而是非常真实的。

Examples of the C-to-C Process in Industry

  • 化工行业
  • 医药行业
  • 通用汽车公司——将创新的早期阶段称为”泡沫化过程”,由一个跨学科的团队推动和代表先进的开发,战略采购和先进的营销。

Intralocal Versus Interlocal Execution in the C-to-C Phases 本地执行与跨地区执行

  • 研发与其他研发单元、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地理邻近性促进了创新
  • 早期的创造性研发与后期的开发工作之间的沟通存在显著差异
  • 创新过程中本地客户的整合,以及关键工程和测试资源的可获得性受限,要求项目活动的分散性,形成跨地区创新的构成阶段部分。

Building Blocks for Improving the ‘Cloudy’ Phase in Transnational Innovation为改善跨国创新中的”多云”阶段奠定基础

  • Intensive Idea Flow and Workflow Systems密集型的思想流和工作流系统
  • Good Ideas Require Good Promotion好的理念需要好的推广
  • Bottleneck Product Profitability Calculation瓶颈产品盈利能力计算
  • Project Approval: Rational Criteria Versus Politics项目审批:理性标准与政治
  • System Architecture as a Critical Success Factor系统架构作为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

四.System Management to Speed Up the Component Phase in Transnational Innovation系统管理加快跨国创新中的部件阶段

  • Goal Conflicts in Teams Jeopardize Project Success
  • Know-How Redundancy and the Need for Generalists知道如何冗余和对通才的需要
    • 通过与邀请的专家协商,核心团队的所有成员的投入使系统架构的稳定性成为可能。
      • 既支持通才又支持专才是可能的
    • 举例:A、B、C团队
    • 技术界面的界定还具有社会心理效应的特征。
      • 高容忍度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效用。因此,整体项目经理必须确保安全思维和风险规避不会导致过高的容忍度。
  • Structured Engineering in the Component Phase构件阶段的结构化工程
    • 项目经理必须是一个称职的系统架构师,才能成功地实施项目的高度模块化方法。
    • 产品的大部分开发、原型开发、测试和最终商业化都发生在组件阶段。
    • 为了确保在组成阶段获得关键资源,项目经理有必要向最高级别的指导委员会报告,重量级指导委员会增加了项目成果成功商业化的可能性。
    • 只有当项目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良好的基础时,这位主管才会将项目管理交给一个较低级别的经理。

五.Conclusions: Success Factors for Managing Transna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es结论:管理跨国创新过程的成功因素

1.回顾历史发展

  • 现代跨国创新已经从20世纪初几十年的无管理、近乎随意、剥削式的研究中走了很长的路。线性R & D模型中不存在关于时序逻辑(不)可预测性的幻想。

2.分阶段

  • 通过将创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可以在每个跨国创新阶段对研发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和管理。
    • The creative cloudy phase
      • 柔和的管理方法,确保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自由、灵活性和创造性。
    • 注意点
      • 给予足够的重视
    • The component phase
      • 重点转移到高效地实现”cloudy“阶段的目标
    • 注意点
      • 需要高度结构化的工程
      • 使用测量标准会有所帮助
    • 两个阶段的关系
      • 为了使项目从多云阶段过渡到组件阶段,传统的产品盈利能力计算必须辅之以替代性的评估模型和定性标准,如能力建立和产品愿景。
  • 这些R & D项目(研究与试验发展)阶段
    • 允许国际贡献者和参与者在创新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
    • 好的想法必须得到交流、快速评估和推广。

3.其他因素

  • 早期的创意生成需要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产品的支持
    • “计算机”与”创造性”并不是一对矛盾。
  • 不要被政治权力斗争影响
    • 强有力的指导委员肩负这一环节
  • 创新项目中的实际创新者很少是团队合作的专家

9.5《An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国高校科研创新活动分析

一.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背景

1.创新传统上被认为是基于“线性模型”,在发展中逐渐改变

  •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依次进行
  • 不良后果:“溢出效应”(公益性)
    • 起因
      • 基础研究以学术出版物的形式发布,之后被商人将其从理论发展为商业产品。
        • 基础研究的好处通常无法由赞助商收集,反而被不支付研究成本的其他人利用。
    • 发展
      • 私营企业不愿意投资基础研究,因此在市场机制下,基础研究的投资较社会最优水平要少。
    • 改正
      • 做法
        • 政府向大学提供经费来开展基础研究。
        • 逻辑
          • 根据线性模型,只要政府支持大学的基础研究,那些在基础研究成果中发现潜在商业利益的公司将继续进行应用研究、开发和制造,从而产生创新。
  • “线性模型”被取代:
    • 原因
      • 这个线性模型所述的简单顺畅的创新过程被批评为“不切实际”或“过于乐观”,并被“链式模型”所取代。
    • who?
      • the chain-linked model“链式模型”
      • 提出者、提出时间:Klein & Rosenberg (1986)
    • 图标解析:创新是由以下过程引起的:潜在市场的识别、发明和分析设计、详细设计和测试、重新设计和生产,以及分销、销售和营销(见图2)。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阶段中存在反馈循环。
    • 挑战:
      • what?
        • 从研究中产生的新知识很少导致创新。
        • 每当出现问题时,人们会咨询现有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然而,如果现有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无法解决问题,就会启动新的研究。
      • 负责解决的对象
        • 大学的角色是填补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储备池,以便企业在需要时利用它。

2.美国大学产学合作的现状

  • 分工合作:
    • 企业
      • 那些国家投资胡基础研究能为自己带来的创新推动力有限,必须依靠自己投资,才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研究,这时候就可以把这个任务放到大学中进行。
        • 将大学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工业需求联系起来现在在国家层面上非常重要。
        • 当大学通过学术出版物提供科学技术知识时,只有美国公司可以利用这些信息。
    • 学校
      • 学生利用企业的投资,在大学内做实验研究,专攻科学技术创新。
      • 美国大学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和吸引全球学生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 产生矛盾: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利益
    • 矛盾一
      • 大学研究人员是专注做研究的,他们并不会把精力放在考虑其他市场应用性上面。
      • 因此企业不仅要承担“溢出问题”带来资金损失,还要在自己公司内部对大学胡研究成果进行一个基于市场生产需求的优化和调整。
      • 但是企业又不可以放弃对大学所投资的基础研究来积累自己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他们将无法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很难从大学研究人员那里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和合作伙伴。
      • 企业给钱投资研发,但是得不到可以直接生产应用的科技知识,需要另外花钱去内部优化,而且还要承担大学基础研究知成果泄露的风险,但是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又不得不接受这种情况,否则他们就会因为科技落伍而惨遭倒闭。
    • 矛盾二:
      • 大学研究人员可能会避开企业的请求
      • 教师的晋升取决于学术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接受来自工业界的资金对他们的研究目的是有益的,但大学研究人员既不是雇员也不是赞助企业的分包商。
      • 为了避免逃避责任,企业应与大学的研究进展保持联系。
      • 大学内的研究人员有自己的追求,虽然享受着企业赞助来做实验,但是并不会因此放低姿态
    • 矛盾三
      • 从社会学角度
      • 消费的二次支付
      • 当利用大学的研究成果的企业能够通过新产品实现商业化时,消费者不得不支付两次费用(用于支持大学研究的税费和产品价格)
      • 研究人员应进行符合公共利益的研究,这有时与工业利益相冲突。
      • 例如:对污染损害或新技术风险的评估
    • 矛盾四
      • 可能会削弱大学的研究能力
      • 企业为了自己所得核心技术的垄断性,要求被赞助的大学研究者必须严格保密。
      • 大学研究是通过信息的自由交流来发展的。
      • 保密阻碍了学术界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大学开展的研究质量有害。由于新的研究通常是基于研究经验的,研究质量的下降会导致其质量的下降,并对工业造成长期成本。

二.产学合作分析

1.二战和战后时期的大学研究

  • 二战期间
    • 大学参与军事相关项目的研究
  • 联邦政府对大学研究重要性的认可
    • 大学研究的作用得到了联邦政府的高度认可:大学研究产生的科学知识的进步有望解决国家面临的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问题。
    •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政府会对大学研究给与重大支持
  • 支持大学研究的政策可以被描述为分散的
    • “定向基础研究”:解释:每个政府机构根据自己的需求会有资金投入倾向性
    • 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执行者的比例在持续升高
  • 通过国防教育活动增加联邦对基础研究的资助

2.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大学与产业关系

  • 由于联邦资金的增加削弱了这种产学研的关系
    • 1960 年代
      • 大学将重点转向基础研究
  • 联邦资金停滞不前,重新依赖工业资金。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 工业界也开始将大学视为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的来源。公司不再依赖“线性模型”,并减少了中央实验室的基础研究。

3.八十年代加强校企合作

  • 允许大学拥有专利的Bayh-Dole法案的通过
    • 合作的复兴
  • 工业界对合作研发和与大学合作的兴趣增加
    • 专利在加强大学与产业关系中的作用
  • 大学研究人员开始有了市场敏感性
    • 大学在建立创业公司以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方面的作用
    • 大学的研究成果有望直接转化为商业产品:在生物技术和计算机软件领域
    • 直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商业化
    • 工业界和大学的利益是一致的
    • 麻烦来了
      • 政策制定者表示担心:美国大学在研究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并没有帮助美国企业提高竞争力

4.大学研究经费来源

  • 产业到大学的研究经费与大学使用的研究经费的比例
    • 来自工业界的研究资金通常用于大学-工业-政府合作研究项目
  • 联邦政府资金占据主导地位
    • 1980年代之后
      • 排名靠前的大学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大量的研究经费,因此对工业界资金的依赖就减弱了
  • 产业资助对大学研究的影响
    • 工业界的资金影响了 20%–25% 的大学研究
  • 私立和公立大学的经费构成
    • 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研究经费来源并无太大差异
    • 私立大学比公立大学更依赖联邦政府的资金,但是来自大学和非联邦政府来源的资金在公立大学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私立大学。然而,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对工业资金的依赖是一样的。

5.大学科技研究方向

  • 强调基础研究,忽视产业合作
    • 基础研究在大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 产业界并不完全依赖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进行基础研究
  • 联邦和非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分配
    • 非联邦政府来源资助的基础研究比例下降
    • 州政府拨给大学的研究资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比例与工业研究资金的比例相似。
  • 通过校外创业公司进行的开发工作
    • 产学合作对研究方向的影响
    • 开发工作是通过教职员工或毕业生成立的初创公司在校外进行的,以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
    • 每所大学获得的资金都是由同行评议决定的,杰出科学家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获得研究经费。
      • 结果:拥有高研究能力的人的高校就会从得到联邦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那里获得研究资金,而那些杰出的人不够多的高校就只能从工业界获得研发资金

6.大学研究中的专利与创新

虽然大学不能赚取许可收入来资助他们的研究支出,但他们的创新影响大于研究支出,这意味着政府支持大学研究是正当的。

  • 在专利和商标修正案(Bayh-Dole法案)之后
    • 授予大学的专利增加了
      • 修正案允许大学拥有联邦研究资金产生的专利并将其许可给公司
    • 专利的激增意味着大学研究人员更愿意申请专利
    • 1980 年拜杜法案颁布时,大学对大公司的独家许可在许可八年或成功商业化五年后无效,以先到者为准,因此大公司不会主导许可收购。由于大公司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而且这些限制严重阻碍了大型制药公司将大学研究成果商业化,因此该限制于 1984 年被取消。
    • 大型公司投了钱给大学去做研发,但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在当时的法案是有限制的,一旦超过这个年限,公司还未成功将其商业化,那么这个专利就会被重新竞标。这就让投了钱的公司竹篮打水一场空,承担了风险,也抑制了产学研合作。
  • 学术研究对创新和商业化的贡献
    • 学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
      • 大公司往往与大学研究保持适当的距离
        • 强调大学与行业研究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信息交流
  • 那些轰动一时的专利通常来自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
    • 产学合作研究不太可能从头开始产生轰动一时的专利

7.特定领域的产学研关系

  • 生物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加强
    • 在生物技术领域,大学和工业界之间的合作研究对于产生专利来说是富有成效的。
  • 生物技术研究资金来源的比较

8.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大学合作中的作用

  • 大公司和小公司在大学合作中的不同方法
    • 与大学与大企业的合作研究相比,大学与初创企业的合作研究更侧重于商业机会,对大学研究和教育能力的提升贡献不大
    • 学与大公司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大学与小公司之间的距离。
    • 小公司在逐渐过去大学独家许可的技术增加。
      • 每间公司投入的资金不大,但是公司数量多,基数大
  • 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独家许可和技术
    • 许可收入
      • 许可收入不仅不确定,而且不足以支持大学研究。
        • 大学很难通过许可收入为其研究预算提供资金
        • 许可收入:学校通过出售或者转让自己的研发成果而获得的资金收入
    • 初创公司许可证是排他性的,而非初创小公司或大公司的所有许可证中约有一半是排他性的
      • 当公司获得许可时,它会增加投资以将该技术商业化。
    • 发明公开与专利申请之间的关系很强,但许可收入的数量与任何其他变量无关。
      • 很难确定哪项发明会带来巨大的许可收入。USGAO(1998 年)指出,少数非常成功的专利或“重磅炸弹”专利(通常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占大学许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 大学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

9.合作研究的利益与效益

  • 大学研究人员对产业界行业间合作研究的看法
    • 大学很难通过许可收入为其研究预算提供资金
  • 通过校企合作扩大获得商业机会
    • 即使一个研究园区成功地吸引了研究设施,也不一定会增加制造业的就业机会。
      • 研究园区的研究成果不一定在该地区制造
  • 行业人员对合作研究收益的看法
    • 一所大学的研究质量长期以来一直建立在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之上,来来自工业界的资金投入还是占小部分,而且其得到的收益是不稳定的,因此公司上位者就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也就不足以在大学研究中占据主导话语权

10.大学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的作用

挑战:在过去的政策和经验,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会变得自由些,互联网使复杂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未来互联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替代面对面的互动,将影响到大学附近集中研究设施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建设研究园区的政策。

研究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因素是:具有悠久的传统,拥有优秀的研究型大学。

  • 例子:斯坦福大学和毗邻的斯坦福研究园成功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成为大硅谷地区的发展核心。
  • 创新的数量取决于大学的研究预算、其他公司的研究预算以及公司与大学之间的距离。
    • 大学的研究支出
      • 随着距离的增加,来自其他组织的研究支出的影响会下降。其他公司的研究溢出的情况下,下降速度比大学研究的下降速度更快。
      • 与企业研究相比,大学研究更具公益性(溢出效应)。
  • 创新者与大学之间的距离仍然很重要
  • 大学研究已经带来创新的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研究预算轻松增加创新的数量。

三.学研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利益冲突问题

  • 工业资金可能导致大学研究人员歪曲研究结果
  • 公众对与工业存在财务关系的大学人员的研究结果缺乏信任

2.承诺冲突问题

  • 大学研究人员过多投入与工业的合作,导致忽视其他公益性教育和研究任务

3.保密问题

  • 赞助公司可能要求大学研究人员推迟研究结果的公布,直到公司获得专利或准备商业化

4.冲突利益政策和措施

  • 大学要求研究人员报告财务利益以减轻财务利益冲突问题
  • 在选择许可证持有人和合作研究伙伴时要公正进行,以避免对与研究人员没有财务关系的公司造成不利

5.对于许可证发表和保密的时间限制

  • 发表可能会因合作研究导致延迟,尤其是研究人员与工业合作的情况
  • 少数大学对发表时间设置了限制

6.大学利益冲突和使命冲突

  • 大学对许可收入越来越感兴趣,可能对许可进行过度限制
  • 一些机构认为大学的技术许可组织过于法务导向,应该增加工程和市场背景的员工

7.国外公司和学生的问题

  • 外国公司参与大学工业合作可能影响美国公司的竞争力
  • 部分专利授权给外国公司,但制造要在美国进行
  • 外国学生了解美国公司感兴趣的前沿研究,可能在毕业后回国与美国公司竞争
  • 外国学生在科研中的重要性,限制他们可能降低大学的研究质量

8.不对外国学生招生的限制问题

  • 外国学生的比例在1986年至1994年间有所下降,但在1990年代末有所增加
  • 不对外国学生招生可能影响科研质量和与其他国家的长期利益

四.结论和政策启示

1.美国大学对地区经济的贡献

  •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贡献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政府支持基础研究
  • 20世纪70年代末的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的复兴

2.美国大学的研究重点

  • 基础研究由联邦政府资助
  • 精英大学获得联邦政府和工业界的研究资金
  • 大学产生学术研究和商业化研究成果

3.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的重要性

  • 美国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机制
  • 重视非正式交流和合作
  • 提供激励以促进大学人员与工业界的合作

4.教育的角色

  • 大学教育培养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教师
  • 研究和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

5.大学的贡献

  • 产生发明、专利和许可证
  • 通过非正式交流与区域企业合作
  •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教师
  • 不同大学间的分工合作

6.政策和期望

  • 对大学研究资金的期望和限制
  • 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稳定、有益的合作关系

9.6《Incubating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enters among Emerging, Developing, and Mature Technopoleis1 Worldwide在全球范围内,新兴技术、发展中技术和成熟技术之间孵化和联网技术商业化中心》

概述:本章提出了通过互联网和基于网络的网络以及面对面交流和培训方案来利用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逻辑、概念框架和关键要素。其目标是通过全球联系和杠杆化的技术商业化中心( TCCs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和共享繁荣,并提高基于区域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加速增长。

一.Introduction引言

1.引言

  • 科技正在缩小世界,全球社区参与是不可避免的
  • 科技是连接世界的宝贵资源
  • 21世纪的核心是科技的应用

2.技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 利用互联网、网络和面对面培训计划加速技术驱动的经济发展
  • 全球连接的技术商业化中心(TCCs)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

3.TCCs(技术商业化中心)的功能和目标

  • 将TCCs作为实践学习实验室
  • 通过研究、教育和培训推动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
  • 在新兴、发展和成熟的技术区域或科技园区汇聚商业企业家、学术界和地方政府

4.现代通信革命的优势

  • 互联网和网络通信的距离消除能力
  • 全球范围内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获取人才、技术、资本和专业知识的可能性
  • 发展中国家特别有机会经济上利用以前只有成熟技术园区才能获得的信息和技术资源

5.建立全球连接的TCCs的必要性

  • 将重点放在培养基层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 支持小型和中型技术企业(SMEs)的全球网络和培训计划
  • LIPs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6.社区合作与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 虽然物理接近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不重要,但社区合作和关系建设依然至关重要

二.Conceptual Background观念背景

1.观念发生转变

传统财富创造强调物质资产,但21世纪的重点是知识转移、积累、采用和传播。

  • 传统上
    • 强调有形资产(资本存量)
    •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其首要战略。
  • 进入21世纪后
    • 强调知识的转移、积累、采用和扩散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 传统财富创造强调物质资产,但21世纪的重点是知识转移、积累、采用和传播。
    • 知识转移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需要理解其过程。
    • 知识革命加剧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但也带来了机会。

2.知识转移、积累和使用的理论

  • 知识转移、采用、积累和传播对可持续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 知识和学习可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 三个角度
        • 知识转移
        • 知识积累
        • 知识使用
  • 传统工业革命与当前知识革命的不同之处。
  • 知识的分类:软件(可编码的知识)和湿件(隐性知识)。
  • 软件知识传输受地理距离影响较小,而湿件知识传输需要面对面接触。

3.学习与创新枢纽(LIP)计划

  • LIP的商业和网络聚焦。
  • 选择目标地区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SWOT)分析。
  • 知识的有效转移、采用和传播是财富创造的关键。
  • 建立全球学习与创新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LIP/TCC计划的操作原则

为了促进software软件和wetware(被视为计算机程序或系统的人脑)湿件的公平知识转移、积累、扩散和使用,本项目遵循三个操作原则。

  • 建立社会和物质结构,将参与者和机构链接为知识生产、分享、采用和传播的网络。
    • 在建立学习与创新极时,我们必须处理社会和物理结构,这些结构将参与知识生产、共享、采用和扩散网络中的参与者和机构联系起来,从而导致自我强化的学习循环
  • 增加所有节点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较不发达的节点。
    • 以培养在所有网络节点中交互导致学习能力增加,但在较不发达的节点中学习速率较高的网络
  • 鼓励和促进本地活动和结果的拥有权。
    • 培育区域”所有权”的活动和网络的结果或投资回报。共同的决策结构可以培养一种主人翁意识,在这种结构中,最终的选择和责任在于当地的参与者,而不是外部的促进者。

三.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Centers技术商业化中心

目标:根据国际市场的现实和挑战,促进区域冠军和企业的全球联系。

1.构建全球联盟的目标

  • 通过LIP/TCC项目建立网络
  • 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 短期和长期目标的任务聚焦
  • LIPs知识网络的作用

2.挑战和益处

  • 挑战
    • a. 国内市场的成功和本土偏见 ;b. 人员限制 ;c. 资源有限; d. 时间有限 ;e. 对全球化带来的额外问题和挑战的容忍度有限 ;f. 对外国市场的关键成功因素的无知 ;g. 法律、贸易和政府的限制
  • 益处
    • a. 获取所需关键知识; b. 全球市场准入和利基市场机会; c. 获取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和专业知识; d. 减少错误和浪费资源;e. 加快进入市场和企业的商业潜力最大化; f. 了解企业全球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3.LIP/TCC计划的目标和合作伙伴关系

  • 与地方冠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利用现有机构数据进行区域基准评估
  • 区域评估的重点
    • a. 与当前和未来业务活动相关的研发和技术专长; b. 区域、国家和全球市场的核心优势和资产、竞争优势; c. 现有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估; d. 区域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的评分卡(就业、成立日期、分拆、增长等); e. 活动新兴群集的评估、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总部的位置;f. 与区域关键领导者(学术界、商界和政府)的访谈和调查,以便研究人员加深对区域的理解,并获得关键的本地冠军支持和所有权

4.数据收集活动

  • 为地方咨询委员会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信息
  • 数据收集的方面
    • a. 区域中小企业的具体可衡量目标 ;b. 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 ;c. 区域中小企业特定组成部分的位置和规则

四.Building Networks组件网络

1.ICT个人网络和合作计划

ICT个人网络和伙伴关系项目将TCC连接成维持每个LIP的重要资源。

  • a. LIP的可持续性重要资源的连接
  • b. 建立TCC站点之间的互联网和其他ICT链接
  • c. 强调促进LIP之间的合作
  • d. 寻找区域冠军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2.LIP网络的功能目标

  • a. 市场网络化
  • b. 资本网络化
  • c. 企业间联结网络化
  • d. 技术支持网络化
  • e. 扩大技术转移机会的网络化
  • f. 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网络化

3.促进知识型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资源

  • a. 改善知识转移、获取、吸收和传播的过程
  • b.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环境的改善
  • c. 本地技术城市管理结构的创建和加强
  • d. 确定教育需求并提供培训
  • e. 人员交流的促进
  • f. 培养本地技能和培训IT专家
  • g. 优化和共享设施

4.LIP/TCC计划的指标和评估

  • a. 针对特定中小企业的目标
  • b. 面向政府的目标
  • c. 面向学术界的目标

五.总结

  • 建立LIP网络的基础条件
    • a. 有效利用ICT和合作伙伴关系 ;b. 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和采纳 ;c. 区域和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 加速虚拟技术中心增长的关键资源和条件
    • a. 通过互联网和基于网络的方式加速中小企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b. 物理和虚拟基础设施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 21世纪新兴互联网和基于网络的知识经济中区域技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 ;d. 在没有世界级研究设施和先进科技园区以及”智能”基础设施集聚的情况下,一个发展中地区能否跳过传统上建设技术城市所需的20-40年发展周期

9.7《Science Parks A Triumph of Hype over Experience》科技园:炒作战胜体验的胜利

本章认为,对大多数科技园区的学术文献的批判性评估与它们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数量之间存在脱节。在简要介绍了科技园区的传播之后,本章探讨了它们的命名,作为今天发现的更广泛的公园类型分类的一部分。对公园的若干理由进行了审查。对文献中普遍表达的关于科技园区的怀疑态度进行了分析,并与它们的持续流行进行了对比。本章最后对科技园区可能的新方向进行了评估。

一.引言

1.科技园的发展和现状

  • 科技园的定义和不同类型的分类。
  • 全球科技园数量的增长和分布情况。
  • 不同地区科技园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2.科技园的承诺与现实

  • 学术文献对科技园的评估。
  • 科技园在技术转移、经济发展和城市更新方面 的成果和局限性。
  • 科技园的流行与学术评估之间的冲突。

3.科技园的目标和意义

  • 科技园的多重目标:技术发展、区域发展、协同效应、房地产开发、政治声望等。
  • 学术界对科技园的质疑和批评。
  • 科技园概念的持续受欢迎原因。

4.科技园的新发展方向

  • 对科技园的可能新发展方向的评估。
  • 科技园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二.对科技园的定义

1.科技园和相关概念的命名方式

  • 描述科技园的广泛发展和多样性
    • 科技园的数量和种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显著增长和多样化的趋势
    • 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及其相关概念
  • 强调功能描述而非动机
    • 重点关注科技园的功能和特征,而非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领域中的广泛发展情况

2.科技园的分类和功能描述

  • 历史背景和演变
    • 科技园概念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 指出科技园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例如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研究三角园区等
      • 强调科技园对经济和技术变革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 行业和技术变革对科技园产生的影响
      • 说明科技园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如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
      • 科技园的定位和定位策略受到地理和技术变化的影响

3.不同类别的科技园和其功能描述

(列举一些常见的)

  • 小型企业孵化器
    • 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培育环境的科技园
    • 提供办公空间、导师指导、资金支持等创业资源
    • 旨在促进初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 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 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的科技园
    • 提供先进的研发设施、技术资源和专业支持
    • 促进技术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
  • 科技园
    • 结合了科学研究和商业化的科技园
    • 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的平台
    • 旨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
  • 商业园和高品质工业园区
    • 提供高质量办公和生产环境的园区
    • 吸引大型企业和制造

三.Historical Context历史背景

1.城市发展与工业园区的变化(时代需求)

  •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城市发展(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础业为主)
    • 着重强调港口、水道和铁路的重要性
    • 工业和住宅区域的发展以此为中心
  • 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变化(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服务业为主)
    • 随着航空运输的发展,机场附近的位置变得重要
    • 工业布局随着工业位置模式的变化而调整
    • 工业园区的兴起是对工业位置变化的响应

2.工业园区的定义和功能特征

  • 工业园区的起源和发展
    • 1896年在英国曼彻斯特推出的世界上第一个计划工业园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园区在美国开始流行起来
  • 工业园区的运营特征
    • 设计上以运营特征为主导,如全面规划、分区、租户入驻控制、发展战略、盈利能力等
    • 工业园区被认为是为工业租户打造最佳环境的项目
  • 技术变革对工业园区的影响
    • 新技术引入的新兴企业和现有企业对环境和服务提出新的需求
    • 工业园区逐渐融合商业功能以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
    • 商业地产开发商试图反映这些变化来推销和规划工业园区
  • 工业园区的功能多样性和定义问题
    • 工业园区的功能多样性满足新公司、变化产业和政府政策需求
    • 国家差异增加了定义问题的复杂性
    • 可以将主要术语进行分类,以帮助政策制定

3.工业园区的主要分类和功能描述

  • 小型企业孵化器
    • 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培育环境的工业园区
    • 提供办公空间、导师指导、资金支持等创业资源
    • 旨在促进初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 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 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工作

四.小型企业孵化器和技术企业孵化器

1.术语的混用和区分问题

  • “小型企业孵化器”、”企业中心”、”商业技术中心”、”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和”创新中心”的术语混用
  • 难以区分支持一般新公司的孵化器和处理与技术型新公司创业相关的技术问题的专门孵化器

2.小型企业孵化器的特征

  • 通过将多个企业聚集在一个设施中,并在经验丰富的商业人士的指导下,提高企业发展的效率
  • 提供低成本、可扩展的空间,通常位于旧建筑中,并具备最低标准
  • 必须能够获得商业咨询网络提供的低成本服务,如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和服务
  • 提供企业之间互助的平台

3.技术型企业孵化器的定义和服务

  • 专门为将技术开发作为商业计划核心组成部分的新创企业提供住宿和支持性、以增长为导向的环境
  • 在服务上可以比小型企业孵化器提供以下一些额外服务:a.提供改善创业者科学和工程培训的计划 ;b. 包含当地大学、学校和企业的熟练工人和顾问的信息网络 ;c.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 d.提供评估、咨询和转介服务; e.提供信息收集和传播服务(如特邀演讲和参观); f.提供关于技术开发融资的专业建议; g.提供专利和商业化建议

4.科学技术园区

  • 科学技术园区与小型企业孵化器和技术型企业孵化器的区别:
    • 科学技术园区旨在在特定区域建立企业或产业的集聚
    • 科学技术园区也与技术转移目标相关联
    • “研究园区”、”科学园区”和”技术园区”的术语经常互相使用,区别很容易变得模糊
  • “研究园区”的特征和定义
    • -高质量、低密度的物理环境,类似公园设置

五.科学园的基本原理

1.科学技术园区的目标

  • 经济发展
    • 促进技术发展
  • 地方利益
    • 城市或区域更新
  • 技术转移
    • 从大学向企业的技术转移
    • 创造和维持创新环境

2.科学技术园区的建立动机

  • 重新工业化
  • 区域发展
  • 协同效应的创造
  • 地方城市问题和经济分散化的解决方案

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园区发展情况

  • 英国
    • 城市重建为主要动机
    • 地方政府和大学建立科学技术园区
  • 日本和韩国
    • 国家政府将科技活动从首都转移到地方
    • 私人科学技术园区可能为了收入而放宽入驻条件
  • 澳大利亚
    • 技术园区发展是政府科技政策的重要方面
    • 州政府在科技园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科学技术园区的技术转移和知识网络

  • 技术转移的目标
    • 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的知识转移
  • 知识和信息网络的重要性
    • 科学技术园区的发展应该具有双向的研究和商业化流动
    • 目前科学技术园区的发展更倾向于单向的研究商业化
  • 房地产潜力
    • 科学技术园区作为房地产项目的潜力
    • 私人科学技术园区可能为了收入而放宽入驻条件

5.科学技术园区的形象和声誉

  • 地方政治视角
    • 科学技术园区作为地方营销工具
    • 在地方政治竞争中展示地方的优势吸引投资
  • 在地方政治竞争中展示地方的优势吸引投资
    • 需要考虑不同的建立科学技术园区的动机和目标

六.Assessments评估

1.复杂因素导致科技园区评估困难

  • 定义多样性和混合活动
    • 定义的多样性导致难以确定被评估的发展类型
    • 科技园区中存在混合活动,例如技术商业化中心(TBI)
  • 科技园区的理论基础多样性
    • 园区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存在差异
    • 不同的理论基础使评估变得困难
  • 政治因素的影响
    • 许多园区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或完全是公共倡议
    • 具有公共投资的园区通常有更广泛的长期政策目标,单纯基于商业标准进行评估变得困难
  • 学术对科技园区的批评
    • 过去十年英国对科技园区的批评
    • 对科技园区是否有效的争论

2.科技园区效果评估的困境

  • 模糊的创新模型
    • 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适用的创新模型没有明确一致的意见
  • 政治因素的干扰
    • 学术界误解科技园区的角色,部分是由于支持者的不切实际的宣传
      • 美国SPA 指责学术界误解了科技园的作用,并将其部分归因于“一些科技园支持者提出的不切实际的主张”。这一点掩盖并简化了科技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它们经常被描绘成高科技发展政策的象征,因此,政客们希望看到它们的成功具有既得利益。
    • 政治利益使得科技园区难以被批评和认定失败
  • 其他国家采用科技园区模式的现象
    • 其他国家也采用科技园区模式,暗示其成功性
    • 模仿硅谷模式并不意味着科技园区一定成功

3.科技园区的潜力和局限

  • 科技园区作为技术政策的一部分
    • 科技园区填补了某种需求,特别是如果企业愿意入驻
    • 但科技园区更多关注房地产开发而非技术、产业或区域发展政策
  • 需要从批评中学习
    • 鉴于科技园区的理论基础和目标的批评,需要重新评估其角色
    • 科技园区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但存在一定

4.案例:硅谷科学园

  • 试图图复制或模拟硅谷现象的科学园区路线在许多方面存在缺陷方式
  • 为硅谷建模的政策制定者一直误解信息在硅谷本身所起的关键作用
  • 硅谷模型导致对高科技很重要的信息类型的误解
  • 硅谷模式引发了一种观点,即斯坦福大学建立的斯坦福工业园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硅谷的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七.结论

1.科技园区的历史与争议

  • 科技园区的历史与背景
    • 科技园区已经存在了50多年。
    •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科技园区已成为政府技术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常规工具。
    •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科技园区数量正在迅速增长。
  • 对科技园区的期望与争议
    • 许多政府、学术界和商界支持者对科技园区寄予厚望,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科技园区运动。
    • 然而,其他观察者认为科技园区是基于夸大宣传而非实质的“高科技幻想”,相对于其他用于实现相同目标的资金用途,它们是对公共资金的相对浪费。
    • 关于科技园区是作为基于地点的传统工业发展的最后一次辉煌,还是信息经济中基于信息和网络的新型技术发展的先驱,意见对立,尚无定论。

2.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

  • 积极支持和引导科技园区管理
    • how?
      • 鼓励园区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更频繁、更密集的联系(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联系)。
      • 提供更积极支持的科技园区管理,以促进合作和交流。
  • 利用国际科技园区网络提供附加价值
    • 将现有和不断扩大的国际科技园区网络作为为园区租户提供信息、营销专业知识和联系、技术支持和商务联系的来源。
    • 提供附加价值,使科技园区租户受益。
  • 科技园区与城市和地区环境更紧密融合
    • 科技园区积极利用其空间特征,促进互动和网络可能性,而不是通过维持“精英主义”形象与周围创新环境脱节。
    • 某些科技园区,如澳大利亚,正在发展为科技区,旨在与更广泛的社区更紧密联系。
  • 创建具有更具体目标的新科技园区
    • 创建以特定技术(例如生物技术)或环境目标为重点的新科技园区。
    • 促进更具特色的园区发展,便于加强园区租户之间以及租户与相关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
  • 超越线性创新视角,转向网络视角
    • 将创新视角从线性模式转变为强调“信息的创造、获取和处理”作为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
    • 推动科技园区在寻求相关性和绩效方面取得进展。

3.科技园区的未来前景

  • 支持科技园区发展,但问题的答案不确定
    • 上述举措应有助于科技园区寻求相关性和绩效,但不应指望它们能解答标题中的问题。
    • 这个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答案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得出结论。

10.1 《Challenges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创新管理面临的挑战

创新代表着任何组织的核心更新过程。除非一个企业准备不断地更新它所提供的东西以及它如何创造和交付提供的东西,否则它在今天的动荡环境中就不会有生存的好机会。因此,创新管理成为所有形式、规模和部门的组织面临的关键战略任务之一。

本章回顾了创新管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必须解决的关键挑战。

一.Introduction引言

论证结论:问题不在于是否创新,而在于如何成功地创新。

二.What Has to be Managed?什么都要管吗?

“management innovation 创新管理”,最简洁的定义:the successful exploitation of new ideas’.”成功利用新思想”

1.在将想法转化为成功的现实的过程中,组织必须管理四个不同的阶段

  • 阶段一
    • 扫描和搜索他们所处的环境((internal and external内部和外部),以提取和处理关于潜在创新的信号;
  • 阶段二
    • 从这套潜在的创新触发因素中策略性地选择那些组织会投入资源去做的事情;
  • 阶段三
    • 在选择了一个选项后,组织需要为它提供资金 – -提供(要么通过研发创造,要么通过技术转移获取)资源来利用它
  • 阶段四
    • 组织必须将创新付诸实施,使其从一个想法通过各个发展阶段成长为最终推出- -在外部市场场所作为一种新产品或服务,或在组织内部作为一种新的过程或方法。

2.存在的矛盾

组织试图解决的创新之谜是不断变化和突变的,总是需要开发新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和正在出现的挑战。

三.必须解决的关键挑战

1.Challenge 1: Why Change?

  • 地位:创新至关重要
  • 原地踏步的公司终将消失在历史的洪流当中
    • 创新是一个公司存活下去的必需品,否则它的存在不可能是长期的
  •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exhibit公司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 timely responsiveness及时的响应能力和rapid product innovation快速的产品创新,以及the management capability有效协调和redeploy internal and external 重新部署内外部能力的管理能力
  • 现实矛盾
    • 企业不善于学习,看到并回应持续创新的需求并不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能力

2.Challenge 2: What to Change?要改变什么

  • 创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从简单的、渐进式地发展已有的东西,到激进地发展全新的选项。
    • 比如
      • 它可以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方式来改变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方式(过程创新)。它可以反映特定供养的定位
  • 将一个成熟的产品投放到一个新的市场代表着一个强大的创新来源。它可以涉及重新思考与特定产品或服务(弗朗西斯, 2001)相关的潜在心智模型
  • 面临的挑战
    • 企业要意识到创新可能性存在的广阔空间,并尝试开发有效覆盖这一领域、平衡风险和资源的战略组合。

3.Challenge 3: Understanding Innovation

管理创新的部分问题是人们对创新的思考方式。

4.Challenge 4: Building an Innovation Culture构建创新文化

  • 创新是具有特殊性的
    • 即使一个公司提出了一个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它并不意味着其他采用它的人都会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
    • 复制别人的创新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 创新惯例
    • 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这种惯例不能简单地从一个情境复制到另一个情境;它们必须在一个持续的时期内被学习和实践。
    • 惯例可以从偶然地认识到某事起作用或尝试一种新的、不同的方法的结果开始。

5.Challenge 5: Continuous Learning持续学习

  • 企业需要制定惯例以应对环境中的关键挑战,因为创新议程不断变化。学习和适应这些惯例有很大的空间,不必从头开始。
    • 区别在于盲目复制和采用和发展别人使用的好做法。
  • 创新具有可重复性,但是只有那些有相关惯例的组织才有这一复现的能力。
    • 关于”良好实践”模型的基本知识
      • 要使模型在特定的组织中发挥作用,就需要采纳这些想法,并对其进行塑造,以适应特定的、高度企业特定的环境。
      • 显示了一些企业如何在这些惯例上进化出自己的变体来帮助解决产品创新问题。
  • The Moving Frontier移动的前沿
    • 创新的挑战在于它不是一个静态的问题,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特定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谜题集合。
    • 企业必须尝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来解决这些谜题,并随着谜题的变化继续前进。

6.Challenge 6: High Involvement Innovation高参与创新

  • 传统上,创新一直是专业人士的工作领域,他们往往脱离组织运营的主流
    • 这里强调的是对”一个最好的方法”的信念- -工作的组织方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 -以及对创新专家所产生的设计的任何干扰都被认为是破坏性的。
    • 这种”头”与”手”的分离在功能性和等级性的组织模式中被制度化,成为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主导蓝图
  • 模糊了创新过程的责任线,远离专家,而在增量创新中,其他人的参与程度更高,作为对专家活动的补充。
  • 在创新过程中动员高水平的参与是不熟悉的,对许多组织来说,相对未经测试和明显的风险。因此,挑战之一是建立和强化行为模式的惯例。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I)
      • 列举了一些开始构建高卷入度创新所需要的惯例类型的例子。(P768)

7.Challenge 7: Dealing with Discontinuity处理“不连续性”

“doing what we do better”+”doing differently”

  • 很多创新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稳态”活动
    • 它是关于变化的,但它是在一个相对一致的框架内发生的。大多数变化发生在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增量发展中- – “做我们做得更好的事情”。
      • 先是广撒网,然后在精准探索。
      • 这种创新模式有时被称为”间断平衡”,借用了进化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探讨物种如何产生和发展。
      • 我们组织创新的方式将是围绕在一个由原始产品或工艺概念建立的信封内保持源源不断的增量发展。

8.Challenge 8: Managing Connections

  • “虚拟企业”、”无边界组织”和”网络公司”是正在尝试和建立不同的组织间关系问题的思维和实验的典型例子
  • 目前的趋势
    • 围绕创新管理中的”良好实践”而形成和分享的惯例的特征是对单个企业
      • 这种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可以建立一个有用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创新管理能力。
    • 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面临的挑战在于其他公司的合作交流关系。
      • 无论是在供应链背景下,还是作为小企业共享资源网络的一部分,抑或是在企业共享知识资源以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网络中,重点都在转向管理企业间的创新动态。
  • 对应的策略——个体推动整体,整体提升又会促进个体进一步的创新的空间和资源扩大
    • 即”the whole—the network“整体-网络可以在大于其部分之和的水平上运行
      • 网络的构建和运行可以通过各种使能输入来促进
      • 在许多情况下,独立促进似乎对许多行为维度有很强的影响。
    • 可见,企业至少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探索和发展惯例
      • 创建网络、决策、解决冲突、信息处理、知识获取、动机/承诺、风险/利益共享、集成

四.conclusion总结

  • 企业本身
    •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关键的管理任务在于通过识别和建立创新惯例来创建和加强行为模式- – “我们在这里做事的方式”。
    • 一些惯例是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 -如果组织没有机制来收集关于其环境中需要改变的信号,那么它可能无法长期生存。同样,如果其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管理的机制是基于发明是关键活动的模式,那么它将是新想法的发源地,但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企业。
  • 外部关系
    • 组织间网络中的核心流程
      • 一旦企业掌握了创新的”基本技能”,就需要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全员参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在网络中运作。
    • 管理任务不仅是建立和维持创新的惯例,而且更重要的是创造潜在的学习惯例,使组织能够做到这一点

信息可视化图 Infographic

感想

这一个月课程过得十分充实,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分享了很多关于高效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软件,这对我下个学期的毕业论文撰写打下了基础,非常实用。

除此之外还非常喜欢我们的上课方式及坐位排布,这种圆桌会议的上课形式,削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加上每节课的同学分享及老师点评,使课堂氛围轻松不少,与其他课程的拘谨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我觉得非常喜欢,也很实用,可惜老师之后可能会因为工作原因要暂停开设这门课程了,不然真的会推荐给大二的学弟学妹们。

原文

Shavinina, L. V. (Ed.). (2003).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1st edition). Pergamon.

输入您的邮箱,即可及时了解本站最新资讯。

1 评论

添加您的 →

希望这充实的一个月能让你感受世间的美好,这门课还会开,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是大概率,你没法推荐给你的学弟学妹了。

发表回复